解决方案

打风后易染1类传染病致死率达50%一文看清症状、预防方法

2025-09-28 13:40:03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【台风桦加沙】打风不宜出门,除了容易意外受伤,原来也会增加感染传染病的风险。

 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9月23日发公告,呼吁市民在恶劣天气下提高警觉,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,预防感染类鼻疽(Melioidosis),并特别提醒高风险群组,包括长者及长期病患者,在台风或暴雨后应避免接触土壤或泥水,减低感染风险。

  中心指,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。 类鼻疽伯克氏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泥水中,特别是湿润的黏土。 人类可能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(尤其是经皮肤损伤/伤口)、吸入受污染的微尘/水滴和饮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。 长期病患者及免疫力弱人士有较大机会受感染。

  根据海外文献和香港本地数据,在台风或暴雨后,土壤和泥水中的类鼻疽伯克氏菌有机会曝露于地面,并随着强风或暴雨令类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,令感染个案于台风或暴雨后较常出现。

  卫生防护中心指,类鼻疽在香港属风土病,香港每年亦有录得人类感染类鼻疽个案。 2024年共录得23宗类鼻疽个案;今年截至9月18日,则录得10宗类鼻疽个案,当中两宗于今个月新增。 中心正调查个案的感染源头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。

  据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显示,类鼻疽病菌一般不会人传人或经动物传人,但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而传播。 潜伏期通常为1至4周,但可以介乎1天至数年。

  视乎感染的部位,常见的病征包括发烧、头痛、局部痛楚或肿胀、溃疡、胸痛、咳嗽、咳血及局部淋巴结肿大。

  中心呼吁市民,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,如出现病征,应尽快求医,以接受适切的医学诊断和治疗。

  至于治疗方面,类鼻疽可以用抗生素治疗,而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较长期的治理。 类鼻疽的整体死亡率约为20%-50%。 惟现时没有针对类鼻疽的预防疫苗,卫生防护中心建议市民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感染:

  进行有机会接触土壤或泥水的活动时,穿着适当的防护衣物,例如佩戴手套,并穿上水靴。 高风险人士可以考虑另外佩戴外科口罩。

  外游人士可透过户外水上活动受到感染。 避免接触可能受污染的水源(例如河流、池塘或湖泊)可减低受感染的风险。

  在可行的情况下,在台风和暴风雨期间应留在室内,避免前往可能发生水浸的地区,也不要涉水或接触泥水和泥土。 此外,高风险人士应避免使用雨水渠道附近的道路,以免接触可能由污水产生的气溶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