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决方案

送优惠、送礼品都不如这三个方法精准分析目标客户

2025-09-22 06:22:1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阅读此文之前,请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

  别再被那些复杂的用户研究理论绕晕了!很多人跟风做客户分类,又是画用户画像又是搞深度访谈,最后分出来的类别要么没法用,要么记不住,纯粹白费力。

  对大多商家来说,核心就俩字:落地、有用,不用追求多专业,能帮你搞明白该给哪些客户推私教课、哪些送优惠券、哪些重点维护就行。

  接下来这几招全是实操 “野路子”,不玩虚的,从明确分类目的到抓核心维度,再到数据落地,每一步都简单直接,哪怕是刚入行的新手,照着走也能把客户分明白、用到位。

  客户分类,并非仅为系统查找提供便利,更关键的是推动后续服务精准施策,倘若无法实现精准服务,纵然完成分类,亦是徒劳无功,难以达成预期之效。

  以商业经营为例,若开健身房,可依客户消费习惯,向高消费群体主推私教课,为偶到者推荐次卡,若开美妆店,则针对敏感肌人群推温和产品,为学生群体荐平价系列。

  所以,首要之务是明晰“分类后欲解决何种问题”,唯有如此,后续选取分类维度时,方能有的放矢,不致陷入盲目与迷茫。

  要是一开始就稀里糊涂,不知道分完咋用,那不管怎么分都是做无用功,纯粹浪费时间精力。这一步想不清楚,后面全白搭,真得放在最前面重视起来。

  客户身上的标签琳琅满目,可无需悉数揽入,挑出对业务影响最为关键的3-4个标签即可,标签过多,反倒会让工作陷入混乱,徒增无谓的纷扰。

  判断客户价值,“花钱多少”最为直接,以奶茶店为例,每月消费超500元为“高价值客户”,100-500元是“潜力客户”,100元以下属“普通客户”,借此能精准锁定重点投入人群。

  理发店就很明显,每两周来一次的“常客”和半年来一次的“散客”需求天差地别:常客在意发型师稳定,散客更看重单次剪发效果,服务重点肯定不一样。

  于酒店之中,商务客求会议室与快速退房之便利,家庭客盼儿童床与早餐之贴心,情侣客望景观房与布置服务之浪漫,按需服务,方能避免“盲目施为”,此乃关键所在

  最后可以看“怎么来的”,也就是来源渠道,线上团购来的大概率对价格敏感,朋友推荐来的更认口碑。

  应对方式也得变:给团购客户推优惠券,给推荐来的客户送“老带新奖励”,这样才精准。

  分类最忌讳“我觉得”,比如“穿西装的肯定是高端客户”,这太不靠谱了,必须拿实打实的数据说话。

  餐饮店记好消费记录、到店次数、会员信息;线上店看购买频率、浏览记录、加购商品,哪怕用Excel记,也比拍脑袋强。

  分层需讲求分寸,不宜过粗亦不可过细,若仅划分为“高端”与“普通”两类,将每月到访十次的常客和一年仅至一次的路人相提并论,显然有失妥当。

  但分10层,记都记不住,更别说落地服务了,一般3-5层最合适,比如服装店分“核心客户”(年消费10000+,每月来2次以上)、“潜力客户”(年消费3000-10000,季度来2-3次)。

  “新客户”(消费不满3000,刚关注),每层服务重点不同:核心客户送定制款、生日折扣,潜力客户推满减券,新客户送小礼物,这样才好执行。

 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“动态调整”,客户不是一成不变的,今天的普通客户可能下月就成核心客户,这季度买平价货的可能下季度想买高端款。

  所以分类得定期更新,每月或每季度看次数据,比如发现某个普通客户连续3周都来,还总买贵的,就得调到潜力客户里,主动问需求,不然就错失机会了。

  追本溯源,客户分类恰似为衣物划定尺码,需依据自身客户的实际情形量体裁衣,切不可盲目照搬他人模式,否则只会如削足适履般事与愿违。

  核心就是分清谁能带来高价值、谁需要培养、谁只要基础服务,然后把精力和成本精准投进去,这样分出来的类才真有用。

  说到底,客户分类真不用死磕理论,那些看似“不专业”的野路子,反而因为够落地、能用上,成了真招。

  从先想清“分来干嘛”的目标,到抓准花钱、频率等核心维度,再到靠数据说线层、动态调整,每一步都绕开了虚头巴脑的套路,全冲着“服务精准、能出效果”去。

  新手也完全不用慌,照着这套逻辑走,就能分清谁该重点维护、谁要刺激消费,毕竟分类的本质从不是做表面功夫,而是把精力花对地方,这才是最实在的价值。